94岁的他走了

后事安排得简单朴素

遗体捐献

不设灵堂

不收花圈

“抠门”老兵走了,留下“丰厚”遗产!-

财产也和他贴在门楣上的

“寒舍”二字很是匹配:

一张余额2000元的银行卡

外加一套上世纪八十年代

分配的无产权公房

房里的陈设还保持着

当初入住时的样子

简陋的家具、砖头

围起的洗澡池子

老旧的日光灯管

几十年未换的陶瓷面盆

“抠门”老兵走了,留下“丰厚”遗产!-

“抠门”老兵走了,留下“丰厚”遗产!-

他叫季华,一位抗战老兵

  1948年6月,华野十一纵队的三十二旅、三十三旅由苏北南下,准备对敌人发起进攻,季华所在的部队奉命配合作战,攻打白米。战斗异常惨烈,连长、副连长相继中弹倒下,就在季华指挥全连攻入敌阵时,一颗子弹击中了他,经过简单包扎,他被抬上担架要往后方送,可他坚决不同意,说:“我再往后送,连里面就没人领导了,我躺在担架上也要带领大家完成战斗任务!”

今年初,季华去世

大家在整理遗物时惊讶地发现

这个“抠门”了一辈子的老兵

竟然留下了“丰厚”遗产

“抠门”老兵季华

季华“抠门”是出了名的

吃得很简单

平时炒西红柿就能下一碗饭

偶尔开荤也只是多一条

自己钓的鱼

穿得也很“寒酸”

常年一身部队配发的

旧军装、一双解放鞋

背一个用了几十年的黄书包

戴一顶草帽

谁见了都觉得

他就是一位老农民

“抠门”老兵走了,留下“丰厚”遗产!-

他热爱读书也喜欢写作

但稿纸却都是些

铺得平整的烟盒、药盒

或者打印留下的单面废纸

“抠门”老兵走了,留下“丰厚”遗产!-

家中没有任何装修

保持着上世纪80年代

老房子的原样

连电线都是那时的老旧排线

可季华似乎乐在其中

还亲手写了“寒舍”二字

高高地贴在门楣之上

“抠门”老兵走了,留下“丰厚”遗产!-

3份遗嘱和百万捐款

季华去世当天

一张江苏慈善总会

发出的捐赠证书

交到了季华子女的手上

这一来

季华帮助受灾群众、困难学生

累计捐款百万元的善举不胫而走

完全颠覆了他留在

人们心中的“抠门”印象

  近20年间,季华先后立过3份遗嘱:“遗体捐献,不设灵堂,不收花圈”;“临终时不要过分抢救,为国家节约医疗资源”;“所有积蓄包括抚恤金、丧葬费,全部用作交纳特殊党费、捐给家乡学校作为季华尊教助学基金……”

事实上

第三份遗嘱很早就着手进行了

2018年10月

季压西和大姐受父亲委托

回到家乡靖江

向当地斜桥中学捐了40万元

设立“季华尊教奖学基金”

“抠门”老兵走了,留下“丰厚”遗产!-

季华去世后

子女们领到的抚恤金

按照季华的意愿

一分不留

拿出12万元交了特殊党费

26万元再次捐作为

“季华尊教助学奖学基金”

剩下的则作为探望家乡亲人和

救命恩人后代的慰问金

“这些年 

季老捐的钱可远不止这些”

整理遗物时

从保姆口中得知

年季华一直按照

“不留姓名、不留收据

不告诉家人”的原则

点对点资助街道

贫困户和家乡需要帮助的人

“抠门”老兵走了,留下“丰厚”遗产!-

遗物中发现的汇款单

腿脚方便的时候

季华都是亲自汇款送钱

所以压根没人知道

他究竟捐过多少钱

直到后来实在行动不便

托人帮忙

才知道他一直在匿名捐款的事

“抠门”老兵走了,留下“丰厚”遗产!-

遗物中发现的感谢信

这些季华一生可查的捐款数额

总额已有百万元之巨

再加上那些

不为人知的匿名捐款……

季华如此拮据的原因找到了!

一事专注便是动人

一生坚守便是深邃

在季华的病榻前

季压西念完

父亲《靖东小草》中的一段话

已说不出话的季华吃力地抬抬手

微微地点点头……

3个小时后

永远地合上了眼睛

“抠门”老兵走了,留下“丰厚”遗产!-

“抠门”老兵走了,留下“丰厚”遗产!-

  两本《靖东小草》,是季华花费了十余年时间写成的“记忆中的故事”和“晚年所思所想”,既是对自己一生的回顾,也是对革命传统、精神和思想的传承。

万物皆有逝

惟精神永存

一事专注便是动人

一生坚守便是深邃

季家的儿女说

父亲早已将精神财富

留给了他们

“抠门”老兵走了,留下“丰厚”遗产!-

季华生前军装照 单位提供

季华

他将吝啬留给自己

将慷慨留给了社会

他,无愧于老兵的称号

英雄不朽,一路走好!

  来源:南京发布 (ID:nanjingfabu365),综合南京日报,紫金山新闻,南京警备区供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