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格里拉历来有着拥军优属、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。1936年,贺龙率领红二、六军团北上途经迪庆,盛赞地方及民族群众对红军的热情,亲题“兴盛番族”锦幛给归化寺(松赞林),藏族同胞将红军称为“菩萨兵”和“金珠玛米”。新时代,香格里拉全市各级党委、政府积极支持服务国防军队建设,携手迪庆高原上的广大官兵,带领各族人民共建“全国双拥模范城”,传承红色基因,书写新时代双拥篇章。
做好政治引领,力推双拥工作。在2018年第八次获得省级双拥模范城的基础上,香格里拉市谋划争创第十一届全国双拥模范城工作。香格里拉市委、市政府、驻军部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省、州工作安排,成立创建指挥部,由党委主要负责人担任指挥长,分管副市长担任办公室主任,七十余个部门和驻地部队为成员单位。同时,根据新的命名管理办法和考评标准,在充实完善原有十九项制度的基础上,结合工作实际,出台新的办法制度、量化工作,并逐一落实到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,确保双拥工作落实落地。
开展宣传教育,营造良好氛围。近年来,香格里拉市委、市政府、驻军部队以爱国拥军、爱民奉献为主要内容开展全媒体双拥宣传工作。在社区、村新增10余个国防教育基地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在原有双拥一条街(康珠大道)的基础上,延伸古城东门街为双拥文化一条街,充分利用红军长征博物馆和月光广场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、双拥文化展、国防教育等双拥文化活动。充分挖掘红军长征过中甸的红色文化,为双拥文化增光添彩。
落实政策保障,拥军优属暖人心。香格里拉市委、市政府调动各级各部门全力支持驻地部队建设,投入大量人、财、物力,为驻地部队解决难题。四年来,通过议军会议,共解决部队建设难题7个,投入资金1499万元,解决部队子女入学入托问题48人,重要节日(元旦春节、建军节)慰问驻地部队资金达130余万元。2019年共安置符合条件的退役士官18名,离退休干部5名,自主择业军转干部17名,退役士兵安置率达到100%。做好困难退役军人家庭经常性走访工作,重点节日开展座谈慰问,发放各类优抚金3281万元,发放困难优抚对象救助金155万元,临时困难救助和医疗救助25万元。为助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,每年联合人社等部门举办招聘活动,为军人军属讲解就业各项政策,开展就业培训工作,支持退役军人提高学历,联合各级就业帮扶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广泛宣传就业政策,拓宽就业渠道。在创业扶持中,除工商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外,香格里拉市还与多家银企联合为退役军人办理专属银行卡,农村信用社为退役军人在种养殖方面提供专属贷款。
拥政爱民,促繁荣保平安。香格里拉地处高原,驻地条件艰苦。高反、缺氧是常态,驻地官兵在这片雪域高原上甘于奉献、默默执守,开出最美的“格桑花”。
官兵在完成战备、训练等各项任务的同时,全力支援地方经济建设、维护社会稳定,积极参加扶危济困、抢险救灾、修桥修路、植树造林、脱贫攻坚、抗击疫情等任务,涌现出一批优秀驻军集体和个人,迪庆支队执勤中队党支部先后被云南总队评为“后勤规范化先进中队”“先进基层党支部”“基层建设先进中队”“基层建设标兵中队”,被迪庆州人民政府表彰为“抗洪抢险先进集体”。通信某连队一等功臣翁春芳、获得第三次二等功的雷达班长刘卫民为国为民的故事家喻户晓。
“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”,绿色是香格里拉最美的颜色,生态环境是香格里拉最大的“底牌”。近年来,驻地部队参与重点工程项目10余个,修建人畜饮水渠20公里,乡村公路45公里,捐资助学100万元。植树造林5万株,河道清污清淤112公里。在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,驻地部队挺身而出,救民于水火。在金沙江抗洪抢险、扑救森林火灾、维稳处突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。
开展军地共建,绽放“双拥之花”。香格里拉市结合“七城同创”,利用“千促”“军事日”“军民共建”“军地共建”等活动,常态化开展双拥工作。
据统计,全市共有266个基层双拥组织机构,30余个双拥共建对子。驻地部队每年举办“少年军校”、“军营一日”、“军事夏令营”等活动,军训学生达7万人次。近年来,民兵参与抢险救援、社会维稳等10万余人次。各行各业积极投身拥军活动,在金沙江堰塞湖泄洪救灾中,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,蔬菜协会等社会组织自发为部队送粮送菜,提供后勤保障。
随着各级退役军人服务机构的建立和完善,香格里拉市将进一步融合军民发展,大力弘扬双拥文化,深化双拥实践,创新双拥工作,为雪域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保驾护航。
省双拥办、香格里拉市双拥办供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