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为了赶走侵略者,为了保家卫国,我一不怕苦,二不怕死!”家住吉林省白山市浑江区通沟街道富民社区的96岁抗战老兵任瑞连说。回忆自己亲身经历的烽火岁月时,老兵任瑞连拄着拐杖的手微微颤抖,声音依然很坚定:“不后悔,一点不后悔!”

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·寻访老兵足迹主题宣传活动展播(一)|
抗战老兵任瑞连:在战火中架起通讯“生命线”-

1929年,任瑞连出生于山东淄博的一个农家,那时候家里穿不上吃不上。16岁那年,亲眼目睹日本侵略者在家乡烧杀抢掠,“与其在家被迫害,被杀,不如上战场和他们拼杀!”任瑞连瞒着家人跑了20多里路报名参军,只为“打一个就够本,打两个赚一个”。回忆起入伍初心,老人声音略显激昂:“我当时就一个念头——扛枪打鬼子,保家卫国!”

1944年,参军后的任瑞连参加了第一场战斗。那是日本侵略者大扫荡的时候,任瑞连所在的团被围困在山里,连长下令突围。“敌人一个排堵在山头上,机枪‘哒哒哒’扫下来,子弹擦着头皮飞!”任瑞连提高声音,右手在空中比划出山头的轮廓,“俺们连的射手厉害啊,一个个趴在战壕里,‘砰’‘砰’就把敌人机枪手、炮手打死了。”那时候任瑞连才知道,打仗不是喊口号,是真刀真枪地拼命。

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·寻访老兵足迹主题宣传活动展播(一)|
抗战老兵任瑞连:在战火中架起通讯“生命线”-

后来,体力好、遇事还激灵的任瑞连被部队送去学习通讯技术,正式成为了一名通讯兵。这个岗位看似远离前线,却承载着“几分钟不通话可能贻误战机”的重任。当时通讯条件差,单根线通话易受天气影响,他必须时刻守着电话机,每隔十几分钟试线,一旦发现断线,不分昼夜立刻出去查修。线路大都架在森林草丛中,深夜查线更是难上加难。由于没有备用电话机,途中行军叫线,每走一段就要用手拉一拉线,判断是否断线。不管在什么条件下,都必须在指定的时间内把线接通。

一次,因突降暴雨树木砸断了驻地附近的电话线,他背着工具包冲进大雨中。“电线杆子滑得像条鱼,爬了3次才上去,刚捏住线头,就听见鬼子的汽车声。”他蜷缩在杆顶,任由雨水灌进衣领,冻得牙关直打颤,直到确认线路接通,待敌人汽车声消失在山谷深处,任瑞连才敢滑下杆来。低头看时,膝盖磕得血肉模糊,混着雨水的血水顺着裤管往下淌,他却顾不上疼,只想着“线通了就好”。布满疤痕的腿,曾在战火中架起无数条“生命线”,守护着胜利的希望。

1949年,任瑞连随部队参加上海战役,成为了他生命中刻骨铭心的记忆。敌人凭借着坚固的工事和精良的武器,负隅顽抗。任瑞连和战友们一起,顶着敌人的炮火,向敌人的阵地发起了一次次冲锋。在战斗中,他亲眼目睹了许多战友倒下,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。在激烈的战斗中,他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右腿上三分之一处,造成贯通枪伤。尽管伤痛难忍,但他依然顽强地坚持战斗,直到完成任务。这次受伤导致他右腿运动中度障碍,最终被评定为肢体残二级。“为了国家和人民,一切都是值得的!”任瑞连说。退役后,任瑞连积极投身家乡建设,先后担任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下村村村支书等。

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·寻访老兵足迹主题宣传活动展播(一)|
抗战老兵任瑞连:在战火中架起通讯“生命线”-

谈及如今的生活,97岁的任老感慨:“和过去比,现在简直是翻天覆地。”对国家科技与军事的发展,他倍感自豪,语气坚定地说:“当年流血牺牲值得,看到国家越来越富强,自己和战友们的血汗没有白流,值得了!”虽然年近百岁、行动不便,但依然保持着军人的热血本色:“当兵没当够,只要国家需要,我还能上战场!”

老人常哼唱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》,用颤抖却坚定的歌声传递信念:“跟着党走,国家才能好,老百姓才有盼头。”这份跨越世纪的军人情怀,正是对“为人民服务”誓言最生动的诠释。(文/崔释远 图/李强)